重磅|中醫智能化診療系統入選《2022中醫藥重大科學問題難題》
近日,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2022中醫藥重大科學問題難題》,結合《“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十四五”中醫藥科技創新專項規劃(征求意見稿)》等文件精神,通過專家研討,提出3類8大中醫藥科學問題難題,描述了當下中醫藥科技創新的8個前沿方向的發展情況。其中,“如何構建面向基層醫療的中醫智能化診療系統”正是喜馬醫療近年來重點開展的技術工作內容。
文件指出,“我國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仍然是醫療服務的短板,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服務人員嚴重不足、中醫藥服務可及性低、診療水平低下、服務質量不高......需要通過技術創新,進一步提高中醫藥診療服務的標準化水平,增加中醫藥服務可及性,從而解決區域發展不均衡的難題”,“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處理的技術進步將顯著提高中醫臨床診斷的可靠性和準確性”。
建議加大中醫藥智能科技投入
全國政協委員楊宇飛介紹,“十三五”期間,智慧城市蓬勃興起,數字政府基本普及,智慧醫療、“互聯網醫院”提及多年,但至今未果。醫療系統依然停留在HIS系統的初級狀態,數據封鎖、信息孤島、重復檢查、各自為陣的現象十分普遍,患者就醫“急難愁盼”的問題始終得不到緩解,特別是中醫醫院,應用智能科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尤其缺乏,距離中央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要求甚遠。
疫情當下丨
喜馬醫療協助上海市中醫醫院上線
【互聯網+手機端舌診預檢測】診療技術功能
近期上海疫情爆發,為解決市民就醫及降低感染風險,喜馬醫療協助了上海市中醫醫院“互聯網+手機端舌象預檢測”功能上線。該功能采取領先采集舌象模式,實現舌診客觀化,彌補線下就診過程中患者不便摘口罩的不足,實現互聯網遠程診療技術模式!
近年來,喜馬醫療結合基層中醫診療服務的特點,積極開展數字中醫賦能基層的應用實踐,以中醫智能AI診療系統為核心,和檢測指環一起,搭建“遠程自檢”與“線下咨詢”的社區中醫診療模式,為區域醫聯體/醫共體和基層單體中醫醫療機構賦能,取得了超預期的成果。
圖丨社區線下面舌診檢測系統便捷助老
圖丨指脈檢測幫助不便出行的人群進行遠程診療
“如何構建面向基層醫療的中醫智能化診療系統”這一課題被納入《2022中醫藥重大科學問題難題》,反映了上層對基層中醫藥發展的高度重視,也證實了中醫智能輔助診療系統對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擁有巨大的價值。
隨著各層面對數字中醫認識的不斷加深,中醫智能輔助診療系統正加速“飛入”全國各地的基層醫療機構,打破中醫藥資源不足、分布不均的現狀,讓每一個社區、每一個鄉村的老百姓都能享受高水平的中醫藥服務成為現實。
《2022中醫藥重大科學問題難題》內容摘錄
如何構建面向基層醫療的
中醫智能化診療系統
(工程技術難題)
問題描述:我國中醫藥臨床服務目前仍然以傳統的辨證論治模式為主,辨證一致性不高,中醫藥臨床優勢未能充分體現。需要借助互聯網、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方法對現行中醫藥服務系統和服務模式進行優化設計,建設標準化、高質量、基于證據的中醫藥精準診療新范式。
問題背景:《2020年中醫藥事業發展統計提要報告》顯示,2020年中醫總診療量已達10.6億,占全國總診療量的16.8%,中醫類醫療衛生機構占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數的7.1%,中醫藥人員數占全國衛生技術人員數的7.8%。中醫總診療量在全國總診療量的占比遠高于中醫類醫療機構的占比及中醫藥人員數的占比,中醫藥服務具有巨大的需求趨勢。雖然中醫藥服務能力近年來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我國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仍然是醫療服務的短板,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中醫服務人員嚴重不足、中醫藥服務可及性低、診療水平低下、服務質量不高。為提高我國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需要通過技術創新,進一步提高中醫藥診療服務的標準化水平,增加中醫藥服務可及性,從而解決區域發展不均衡的難題。
最新進展:人工智能(AI)技術正在包括中醫藥在內的許多領域迅速發展。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處理的技術進步將顯著提高中醫臨床診斷的可靠性和準確性,從而增加患者接受有效中醫藥治療方法的機會。第一步就是使用標準化AI中醫診斷技術,結合專家精選問診題庫,提供標準化、準確化、便捷化的新型中醫就醫體驗,將遠程診療、方案等功能點與社區或醫院臨床工作站進行無縫銜接,提升醫療質量和效率。同時幫助醫院有效沉淀業務知識,收集更多有效案例數據,形成知識資產積累的正向反饋。已有大量的研究使用中醫四診儀和辨證論治,在理論研究與臨床治療上取得了較大的進步。
舌面診與指脈智能檢測技術主要基于現代電子儀器采集的數字數據,包括舌診技術與面診技術、指脈等,使中醫診斷更加量化、客觀、規范。不同醫師做出的診斷決定可以表現出更高一致性、準確性和可靠性。借助人工智能分析和信息化技術,更好地實現標準化方證關系,增加了輔助決策與疾病轉歸的關聯性,通過結局關聯性進行決策價值判斷,突破單純從辨證一致性進行的治療價值判斷。